+
  • 1武汉市新林生态农林产业园总体规划1.jpg

武汉市新林生态农林产业园总体规划

所属分类:


一、项目概况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农业高度重视,尤其是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发展思路为解决“三农”问题指出了方向。基于江夏区目前农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为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有机融合,促进江夏区产业化现代农业进一步科学发展,区委区政府确定了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战略,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来带动江夏全区农业发展的决策


联系电话:

详情介绍


  一、项目概况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农业高度重视,尤其是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发展思路为解决“三农”问题指出了方向。基于江夏区目前农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为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有机融合,促进江夏区产业化现代农业进一步科学发展,区委区政府确定了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战略,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来带动江夏全区农业发展的决策,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观光园区。同时,项目区也面临由采石资源的枯竭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本项目区的建成对于江夏区产业农业乃至武汉市两型农业产业园区将产生重大的、积极的影响。
  项目区位于武汉市江夏区郑店街,107国道沿线,占地3689亩。项目区距武汉市35分钟车程,距离纸坊街(区中心)35分钟车程,距离天河机场95分钟车程,全国交通大动脉G4京港澳高速、G50沪瑜高在境内交汇,“1+8”城市圈快速通道更加快捷区位优势明显,适合都市农业开发与建设。
 
  二、规划研究
  新林农林产业园规划定位为:武汉市两型农业示范基地,具体农业园区要努力达到“适、优、新、大、高”的要求。
  (一)“适”——园区的功能设置要和当地的主导产业发展相适应,选择适销对路的主导产品 。
  (二)“优”——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创造优质产品的品牌。
  (三)“新”——不断开发新产品,增加园区发展后劲。
  (四)“大”—— 不断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
  (五)“高”—— 园区的劳动生产率高、产出率高,经济效益高。
 
  三、规划策略
  (一)依托养殖基地,建立猪—沼—渣—蔬菜(林果)的循环农业模式;
  (二)依托现有良好自然环境,打造高端服务基地(企业会所);
  (三)依托项目区现状,布局养殖业、蔬菜种植业、林果业三大产业;
  (四)依托现有山体林地改造升级,打造良好生态环境;
  (五)依托现有道路,打造循环、经济的交通系统;
  (六)依托现有矿坑,建设农业水利设施;
 
  四、规划布局
  (一)规划布局
  根据园区基址现状以及展示、生产、销售、示范等功能要求,本案将园区总体布局为“三区”、“两轴”、“一大片”。遵循“山有气脉、水有源头、路有出入、景有虚实”自然规律和艺术规律。
  在设计中,空间开合,井然有序,自然与人相相得益彰。用山体、水面、建筑、绿化等造景要素形成大小空间环境。矿坑打通相连蓄水,创造山环水绕、曲径通幽、林木深深的自然景观。创造出水的灵气,“园因水而深,水得山而媚”。
 
  (二)规划结构
  1、“三区”
  根据园区总体定位以及功能要求,将园区分为功能各异、各区域特色鲜明的3个功能区,包括:企业会所酒店休闲区、矿坑遗迹公园观赏区、苗木瓜果蔬菜种植、畜牧养殖区。
 
  2、“二轴”
  贯穿园区南北的两条交通干道,长约4000米。中间有管理服务中心、休闲服务区、蔬菜种植区等作为节点,亭廊花架穿插于轴线之中,名贵花卉苗木、特色瓜果蔬菜展示于轴线两侧,形成了能充分体现园区特色、大气的景观廊道。
 
  3、“一大片”
  苗木基地与蔬菜基地形成的一大片绿色背景,巧妙体现自然中有人工、人工中具有自然的特色,使之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五、规划评析
  充分了解场地:充分了解场地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全局把握场地特点,对已有的特色进行保留凸显,对劣势进行整合修复。本场地内部有个采石遗留的矿坑地质遗迹资源,最终通过改造成为一座风景秀美的矿坑花园。
  合理定位:在了解场地特点及相关政策指引后合理规划定位作为规划布局及产业布局的方向。本次规划定位为:武汉市两型农业示范基地,具体农业园区要努力达到“适、优、新、大、高”的要求。
  合理规划布局:在规划建设中,合理规划产业功能和休闲功能,将一产、二产、三产结合,将林业生产、设施农业与旅游景区紧密结合,依托现有良好自然环境,打造高端服务基地(企业会所);产业发展与休闲旅游协调共生,互利互进。
  农业循环养殖应用: 依托养殖基地,建立猪—沼—渣—蔬菜(林果)的循环农业模式;发展林下养鸡套养模式,将立体循环生态养殖模式应用于本场地,达到经济和环境双赢。

 


留言咨询